首页   本会动态  本会简介   两岸交流   业界人物   成员风采  行业动态   图片展示  法律法规   公告板
您的位置:中国台湾网 > 中国互联网协会海峡两岸互联网交流委员会 > 两岸交流 > 正文

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纪念对台湾广播开播60年


http://www.taiwan.cn 发布时间:2014-08-15 10:13 来源:新华网

  声动一甲子、情牵两岸人。“纪念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60周年座谈会”14日在北京举行。百余位参与这项事业的新闻工作者和首都各新闻媒体代表抚今追昔,共同回忆60年不平凡的岁月。

  1954年7月,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下,中组部发出调令,从华东、西南、东北、河北等地调来20多位编播人员,组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部(以下简称“中央台台播部”)。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,对台广播于当年8月15日开播。

  “60年前的今天,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广播的电波像一道闪电穿越台湾海峡上空,进入岛内的千家万户,成为两岸军事对峙时期,唯一能够进入台湾岛内的传媒。”回顾两岸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,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王求说。

  特殊的地位赋予了对台广播特殊的使命,它也成为两岸相互隔绝时期台湾同胞了解大陆的唯一窗口。台湾听众代表、88岁的王友定老人说,当时台湾国民党当局总是宣传大陆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,他不是完全相信,总想有机会了解大陆人民生活的真实情况。经朋友介绍,他开始收听中央台对台广播。

  1979年元旦,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《告台湾同胞书》,建议双方“三通”,并欢迎台湾同胞到大陆旅游探亲。“我接连收听了好几遍。这个时候,每到晚上收听对台广播是我最快乐的时光。”不仅如此,王友定还拉着太太一起收听,让在台湾土生土长的太太了解大陆的真实情况。1979年6月,王友定一家四口冲破重重障碍,回到故乡浙江黄岩定居。

  随着大陆开始实施改革开放,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对台广播也走上了振兴改革的道路,开创了中国广播史上的许多纪录。例如,大陆第一个主持人形式的广播节目,就是台播部1981年元旦开播的、由徐曼主持的《空中之友》节目。

  《空中之友》创造了对台广播的一种崭新形式,变生硬的政治宣导为柔情的有效传播。“当年‘徐曼小姐’轻软甜美的声音,节目客观平实的内容如春风化雨,随风入夜,迅速融解着30多年隔绝台海的政治坚冰,发挥了不可思议的影响力!”《空中之友》主持人冬艳说。

  《空中之友》只是中央台对台广播的一个代表,上世纪80年代,它和《亲友信箱》《神州旅游》《百花园地》以及新闻、军事和方言节目一起,共同创造了对台广播的辉煌,在台湾听众中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。

  “80年代末,回家探亲的台胞竟然要先到北京看望了主持人再还乡。90年代初,旅行社将载着台湾游客的大巴停在广播大楼门口,把这里作为一个旅游景点。2001年,我们赴台驻点采访,从台北到台中到高雄,每一站都有听众为我们接风领路。”回忆起台湾听众的厚爱,冬艳十分动情。

  中央台原台港澳广播中心副主任陈国雄说,对台广播是神圣的岗位,他有幸在这里走过40多个春秋。台播部学习气氛浓厚,十分注重调查研究,深入了解台情,有效加深了台湾同胞对大陆的了解。

  目前,中央台的对台广播已由当初的一套节目、一天播出4小时,发展成为拥有“中华之声”“神州之声”两套节目,分别用普通话、闽南话、客家话播出,全天播出时间达38小时20分钟。台播部也已扩大为对台湾广播节目中心,下设新闻部、专题部、文艺部、厦门编辑部和梅州编辑部等8个部门,拥有120多名编播人员。

  出席座谈会的国务院台办副主任叶克冬在致辞时说,60年来,中央台对台广播始终面向基层,面向民众,以真挚的感情、贴心的服务赢得岛内听众的欢迎和喜爱,铸就了对台广播与岛内民众的深情厚谊。对促进两岸新闻交流合作,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,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
  在座谈会现场,记者见到了75岁的徐曼女士。“亲爱的听众朋友,您好,我是徐曼。今天又通过空中的电波和您相会了。”在记者的请求下,徐老“重温”了一遍当年节目的开场白。尽管年逾七旬,徐老的声音仍旧那么温婉动人,亲切、平易中透着“磁性”。

中国互联网协会海峡两岸互联网交流委员会
地址: 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南街6号广安大厦中段7层 邮编:100053